富裕家庭的嫡长子陷阱
各种折腾,Gary终于在疫情期间顺利毕业,从英国排名前三的赫赫名校回到了深圳。
“在英国实在太难找到合适的工作了,似乎除了金融和工程,没什么太多可选的。”
“吃了三年的鱼和薯条,终于可以回到深圳了!”
Gary去年回国,终于如了父母的愿。
学能源工程的他,对本专业的兴趣并没那么大。回到深圳,跟几个发小朋友们撺掇,想开家茶店,结果调研了半天,做了半年的准备之后,发现进入这个领域为时已晚,大概率要赔钱。
茶店计划流产后,Gary一边练习拳击、一边继续寻找自己的方向。一晃又是大半年过去了,家里的压力随之而来。最终,经过某个“叔叔”的引荐,Gary进入了一家银行的核心部门。
最近几个月再见到他,一脸的生无可恋。
Gary告诉我,累还好说,但实在是提不起太大兴趣。对于这份工作到底能提供给自己什么真正的价值,还没有想通。但由于也没有更好的选择或其他的机会,“就只能先这么着吧”。
01
Gary的家庭是典型的一个深圳样本:
内地来深,白手起家,最终成为一家中型企业的企业主,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,一贯比较宽松,“由着他了”,“我们努力赚钱,多积累些资源,给孩子铺路”。
我们碰到的很多富裕家庭(甚至一部分中产家庭),第一个孩子从出生到长大,都毫不例外的集合了全家两三代人的关注与宠爱。“不问价格,只想给孩子最好的”,从进口的Stokke推车与原装德国奶粉,到每年几次的全球旅行,再到学习路上的住家外教、一对一补习、几十万的留学方案 ...... 各种加持之下,孩子们到底成长得怎么样?
久在家长圈里观察,不难发现,以下的问题广泛存在:
1
体验丰富,专注不足
从赛车、马术、滑冰、巴西柔术,到帆船、摩托车、小提琴、机器人,孩子们在兴趣方面的广度之大,令人瞠目结舌。我见过最夸张的,一周末就能排满8节课。
“就是想让孩子多体验一下,再看他在哪方面有潜力。”
之前一个宝安的爸爸,先带着儿子打了两年网球,然后切换了高尔夫,再后来又转到冲浪,搞的这几项,兴趣都没有持久,最后的水平只能算是玩儿票,炫炫还行。
一般情况下,兴趣课排课过多的孩子,时间被大量分散,加上上完课回家不练习,很难在其中任何一个方向上,实现【上档】、【进阶】,也就达不到因为成就感、自信感而自我驱动的正循环,到了最后,自然没了味道,也说不上有什么喜欢。
02
对压力敏感,无所谓学术学习
很多家长在沟通时,都特别提到“不希望孩子有太多压力”,“希望轻松快乐一些”。其实在深圳这个整体环境下,我觉得家长们真心不用太夸张的考虑【压力】的问题,上一代受过罪,这一代出现的很多是物极必反的另一类问题,而家长还没有真正看到这一点。
对压力特别敏感,导致家长和孩子不愿意在“学术学习”上付出真正的努力。有家长说“成绩不重要,只要努力就可以”,但其实,以现在普通学校要求的学术水准和考试的整体难度,如果真的有努力,方法论没有太大偏差,成绩便不会差到哪里去。成绩出问题,家长要带着孩子找问题,在高中、初中来临前把基础的学习习惯与方法问题解决掉,而不是一味强调“成绩不好也不影响以后赚钱”。
03
自由诚可贵,自律价更高
国际化学校最大的一个挑战是:自由的边界并不清晰。
当学生掌握了自己学习的ownership以后,你发现,一部分学生直接放任自己,而后另一部分学生回家challenge家长“为什么你对我要求这么高”?
对于自主管理权,我们似乎需要降低一些对人性的预期。在自由的挥霍当中,你会发现,自律才是价值更高、更值得追求的人生准则。
给了孩子手机的自由,他却打游戏打得昏天黑地 ......
给了孩子作息的自由,他却暗搓搓的刷手机熬到大半夜,早上像死猪一样 ......
再比如饮食上,孩子喝饮料汽水和奶茶已经超过了喝白水 ......
到了周末,和朋友K歌、吃饭、打游戏 ......
学习??等等先。
在花钱的问题上,也是一样,之前有个家长说:“孩子也不是故意乱花,但属于有多少就能迅速花掉多少的类型……",呃,家庭央行是不是可以少放点钱出来?
一般情况下,自律和主动性、内驱力息息相关,基础生活上实现不了自律的孩子,时间管理与项目管理基本没法谈。家长也不要再拿“哎,孩子就是贪玩”给自己开脱。
04
热情有余,能力缺位
聊过很多孩子,发现“热情有余、能力不足”的问题大量存在。
通常,他们会对某方面显得很有兴趣,但却并没有在实际行动中深入探索,只留在泛泛而谈的层次。
另一方面,有些孩子表达欲很旺盛,但表达能力有限,中文、英文都说不明白,语言组织混乱,这些都会影响孩子目标的达成。
另外,早期就有计划本科/高中要出国的家长,怎么能在实践中把英语搞得那么烂?
光有热情没用,得下手去干,干不出成果,得去找原因。自己多研究,少用钱硬杂。
05
Low位攀比,态度双标
有一个从英国伦敦头部私校回归的学生曾跟我隐晦地表达,看着内地这拨小男生小女生,心智不成熟就算了,竟然还那么low的去比些衣服品牌……
“以前大家就都很低调,毕竟,能上我们这所学校的,还要比这些?”
能力有限,真正要让自己搞些什么东西出来、创造些什么出来,是有难度的,但平时消费大手大脚惯了,买的都是好东西,对“东西”、“服务”的品味可是搁在那儿的,因此在生活中呈现出来,就是严于律人,宽以待己,态度双标。引用一个以前同事的话来说:
“整体体现出非常傲慢、涣散的状态。”
02
在家长还没有意识到很多习惯问题的伤害前,这些孩子,就已经活成了一个无欲无求、得过且过的人。
他们对生活的解读也很简单:“生活的前提,是起码要过得开心嘛。”
但对于中国绝大多数人来说,开心不是生活的前提,而是遍历了生活的磨难,想要到达的彼岸。
这些孩子的背后,又站着一些什么父母呢:
1. 他们想把全世界“最好的资源”都dui给孩子,即使这不是孩子们想要的;
2. 对“压力”“考试”“学习”“成绩”极度敏感;
3. 认为那些学习好的以后都是给我们打工的;
4. 不愿意投入自己的时间给孩子,希望找专业的人代劳;
5. 说给孩子自由,其实只是让自己舒服些,把责任甩给孩子。
(以上5条可以理解为“或”的关系)
在通常的案例中,我们能看到一个“病急乱投医三阶段”:
一阶段:小学1-3年级
认为要轻松快乐,基础学习习惯没有抓好,学生没有在学业上形成对自己的严格要求,大量分散的兴趣班在进行,每一个投入时间不多。
二阶段:小学4-6年级
孩子遇到了具体的学业挑战,家长没有清晰的作为,孩子找不到方法,长时间学习提不上去,孩子产生很强的挫败感。一些在公立学校的孩子跟父母沟通:“太累了,把我转去国际学校吧”。兴趣班抛弃了一部分。
三阶段:初中阶段
面临中考或上一个好国际高中的压力,有点急了,开始大补,从最早的轻松快乐到现在的鸡血补课,孩子难以适应,刚好遇上青春期,亲子关系急剧恶化。还有,兴趣班基本丢的差不多了。
一个规律是,前期“极左”的家长,后期可能就奔到“极右”去了,反而是一开始比较平衡、知道自己该做什么的家长,从始至终可能都游刃有余。
这里面就涉及到一个家长对【学习】本身的认知问题。
深圳家庭特别相信砸钱、砸资源,30万不行?300万行不行,不行再加1个零?但通过成百上千个小样本,你会发现,在一个水平之上,再投入进来的金钱与资源,并不一定会产生实际的效果。
03
富裕家庭,越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、平时获得极大满足的嫡长子,越容易陷入“无欲无求、都挺好”的陷阱。
吃遍了山珍海味,对吃这个事情,就不是那么感兴趣了。
很多人说,这些孩子得了空心病,但实际上,也可能只是因为他们过于聪明了——知道那些极大的成功背后,或者极美的表面之下,都要付出多高的成本,想了想,还是周末下午和基友/闺蜜打卡网红书店,喝两杯无糖咖啡来的好。
只是这样的生活,边际“快乐”递减的太快,人生的价值感无从赋予。这一辈子,爹妈已经帮你解除了生存的威胁,那么短短60-80年,你给予自己人生的增量是什么?从【快乐】到【幸福】,到底如何达成?
很多富裕家庭,当后面回过神儿来发现自己掉进了嫡长子陷阱,他们对那个年龄相差甚多的老二,一般就采取了完全不同的另一套做法。总体而言,可以描述为“收缩大法”,严格要求、延迟满足……基础的无外乎这些,老祖宗的经验,简单,但好使。
一些家庭虽然已经走在悔改的路上,但同时,还有大量的新生父母、新富家庭,重新走入了这个陷阱,另一些家庭,大太太反思着悔不当初,而后继的二太太、三太太又重新嘚瑟着走上这条路。
一些中产,甚至经济条件完全不能支持的家庭,冲破条件的限制,也要让自己的孩子“过的体面”、“上档次”、“不能落后”...... 结果,全家紧紧巴巴伺候着的这个掌柜,不仅不感恩,还怨怼父母不够努力,没有为他们虚荣的生活铺好道路。
还未富裕,就能掉进同一口陷阱里,想想后面要被啃老还被吐槽的几十年生活,有没有瑟瑟发抖?
现在深圳国际学校的问题,与其说是学校的问题(当然也确实都存在些问题),更多的其实是深圳家庭与孩子的问题。
什么时候大家的理念能和真正的教育实践接了轨,整个深圳教育,一定会变得更好吧。
号外!
上周日,“卡拉老师周末课堂”第1期成功举办。
在仅提前4天发布的情况下,名额也很快报满,现场的家长小伙伴们反馈收获匪浅,也有部分未报名的家长表示,希望下次能更早一些提前通知以作安排。
▲现场照片▲
好消息是,第2期周末课堂,来啦~
课程主题:路径选择规划与利弊衡量
课程内容:
双减后,如何评估不同路径以及相应的学习准备
为避免嫡长子陷阱,家庭教育应从哪方面做起
欢迎感兴趣的家长朋友们报名参加。
时间:2021.11.28 周日 上午10:00-12:00
地点:南山区深圳湾科技生态园(详细地址报名后获取)
报名方式:
199元/位,359元/家庭2人同行
*12岁以上学生需购票
/
扫
码
报
名
/
END
记得
添加卡小拉老师的微信
备注“加群”获取深度教育观察与评论
👇
往期回顾
01|深圳少年|May的“自由”学习成长之路 |
04|爸爸的逻辑很神秘 |
你“在看”我吗?